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,起于西周,成熟于秦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近日,随着第九届秦腔艺术节、西安易俗社成立110周年、《秦腔》特种邮票发行等热点活动,“秦腔”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,备受追捧。
7月25日,陕西邮政、太一数艺、西安蓝岸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《秦腔秦潮》系列明信片。该系列明信片与“秦腔秦潮”系列数字藏品同步发行,对应八个藏品,分别是《翎子功》、《鞭扫灯花》、《顶灯》、《喷火》、《扇子功》、《梢子功》、《水袖功》、《趟马》。该系列明信片设计风格在诠释中国最古老戏曲精髓的基础上,加入了当前年轻群体热衷的国潮风展现手法,同时也是陕西邮政首次与数字藏品同步配套发行邮政明信片,极具收藏意义。
鞭扫灯花
秦腔表演的绝技之一。表演者先用黄表纸在鞭梢扎成约四寸多长的纸花,然后加足灯油,拉长用纸裹香所做成的灯捻,使其结出灯花。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,随着伴奏表演者足下生风,双鞭从下向上,反手交叉挽面花,双鞭梢前面的纸花,反复扫向灯捻上所结的灯花,使其扩散,洒向空中,使得舞台空间火星闪闪,四下飘落,忽明忽暗,扑朔迷离。
顶灯
秦腔表演绝技之一,表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燃,置于头顶,进行各种动作。多用于秦腔中的丑角人物,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,表演者头顶油灯,跪地、行走、仰卧、钻椅、钻桌、上桌,行动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、不洒、不灭。
翎子功
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。翎子功,即舞动翎子的技巧、功夫,俗称“耍翎子”。翎子,是插在盔头上的两根约五、六尺长的雉鸡翎,主要作为英武角色盔帽上的装饰。通过舞动翎子的多种技法,展现人物优美的身段动作,增加舞姿的美感和表现力,同时体现人物的心情、神态。
喷火
秦腔戏剧表演中的一项绝技,也称吹火。喷火是演员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需要,把特制的松香包噙在口中,用口或其它辅助器物,将松香粉末或火药细面喷向已燃火把,从而形成绚丽多彩形状的一种舞台表演方式。多用于妖怪、鬼魂的表演,为了把鬼魂表现得可怕、恐怖而又法力无边,演员们常用喷火的技巧来塑造这个舞台上特殊的人物形象。经过数百年的表演和不断提升,“喷火”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。
扇子功
秦腔戏剧表演中的基本功之一。戏曲演员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种种动作,用以表现人物的情感。戏曲舞台上的扇子功,以小生、花旦、闺门旦等使用最多,技巧最为丰富。通过动作组合,配合身段,可以衍化出各种舞姿,以表现人物情绪,刻画人物性格;同时扇子作为装饰品,对戏曲人物的感情、神态起衬托作用,表演中整体要做到“有扇如无扇,用扇不见扇”。
梢子功
亦称甩发、甩梢子、抡梢子,是男性角色利用头顶扎束的一绺长发表演的特技。多表现人物惊慌失措、悲愤交加等激烈情绪,用于仓皇逃命、垂死挣扎等险恶情境。甩法多样,其中挽发变脸和翻身甩发尤具特色。甩发有时与水袖连接,在戏曲舞台上,一环套一环,小小的舞台上演员们声情并茂,把故事情节演绎得高潮迭起。
水袖功
秦腔借助服饰表演技艺的一种。“水袖”即蟒、帔、氅、褶等戏曲服装袖端所缀2尺多长的白绸,因其甩动时形似水波,故得其名。水袖是演员在舞台上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、延长的手势。水袖的舞动常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、性格与感情,同时增加形象的美感,有时也用作对乐队的示意和交待。水袖的姿势有数百种,不胜枚举,靠着与众多基本功的相互搭靠,可以组合出表现丰富情感的多种手法,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。
趟马
又称马趟子,是戏曲以舞蹈形式来表现人骑马行路的程式化表演技巧,在舞台上有着特殊的表现力。它是用虚拟手法以鞭当马,并运用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骑马的心情,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、性格和行动目的。趟马是难度较大的身段表演技巧,形式多种多样,整体要求“心与意合”、“意与神合”、“神与形合”。
本次首批限量发行7104枚,与数字藏品权益对应,消费者成功购得数字藏品后,可向数藏平台申请,有机会获得对应的明信片,后期还将配搭同款邮资机文化宣传戳记供爱好者收藏。数字藏品的发行、权益及售后详情请见发行方(太一数艺、西安蓝岸新科技)相关说明,中国邮政提供明信片制作服务。